秸秆,随着可再生能源法的颁布和碳达峰碳中时间的临近,越来越成为新能源的宠儿。不过,过去秸秆从田间走出来,无论是坐三轮,还是坐卡车,从来没有人问是绿色出行,还是灰色出行。自从有了绿色甲醇产业的兴起,秸秆从出生到被收割就有了碳排放这一说法,也就是说,凡是奔向绿色甲醇化工厂的秸秆,都要经受严格的碳排放核查,即便是粉身碎骨变成分子级的存在,也还是要对其转化过程中的碳足迹实行认证。
绿色甲醇制品的认证,不仅仅是要核查秸秆是不是绿色出行,甚至对其生长的土地是不是林地或生态湿地?庄稼育苗时有没有碳排放?庄稼收割时碳排放多少?秸秆的加工预处理环节用电、用热排放了多少二氧化碳?统统都要有详细的溯源和记录,核查碳排放的数量。即便是使用国家电网的电,只要是电网没有达到绿色电网的要求,也会被认定是碳排放了,也要计算碳排放的数量,弄不好就会影响绿色甲醇的品质,降低产品的价值,甚至影响到绿色甲醇的认证。
那么既然国际绿色甲醇认证机构对绿色甲醇的碳排放要求这么严格,那我们就减少碳的排放呗,我们的庄稼从播种开始,咱就使用清洁能源,插秧机、收割机、运输车咱不用柴油或者汽油的了,咱都用充电的呗。可是充电的也不见得都行,比如那个充电桩使用的是国家电网的电,那个电网又没有达到绿色电网的标准,那还是等于碳排放了,要计算碳排放数量,那怎么办呢?那只能选用太阳能、或者风能、或者生物质能的可再生能源发电厂发出来的绿电了,可是到哪里去找可再生能源发电厂的绿电和充电桩呢?
秸秆的生长地距离绿色甲醇化工厂路途遥远,秸秆又是一身的水土味,增加运输的成本不说,直接跑到绿色甲醇化工厂也无法直接使用,所以最好是在秸秆的生长地不远的地方建设一个秸秆预处理基地,以年产10万吨左右为一个基地,整个基地占地20-30亩,就地收集、就地加工,把秸秆破碎加工成绿色甲醇工厂能够直接使用的秸秆颗粒或者压块,挤出水分、增加密度、便于运输。
可是问题又来了,无论是秸秆的粉碎,还是秸秆的烘干,以及秸秆的制粒成型都需要用电和用热,而且一个年产10万吨的秸秆颗粒加工厂,用电装机规模说大不大、说小也不小刚刚3兆瓦,使用光伏发电吧没那么大的地方,使用风电吧每年发电时长仅两三千个小时又不够用,而且秸秆颗粒加工厂不单单需要绿电,它还需要绿色的热能。生物质的直燃发电倒是可以热电联产,但是生物质直燃发电装机规模动不动就得二三十个兆瓦,10万吨的秸秆颗粒成型加工基地根本用不完,顶多也就消纳发电总量的10%左右,剩余的90%的容量无法消纳,经济性还是不可行。如果继续增大秸秆预处理基地的产能,基地产能扩大到年产100万吨,这又存在秸秆收集的运输半径加长、运费增加,经济性同样不可行。
考虑来考虑去,还是采用秸秆气化发电最为适合,一来是分布式的秸秆气化发电装机最佳规模刚好在1-6兆瓦之间,3兆瓦的装机规模刚刚好、完美匹配,占地面积也就2-3亩吧。二来是秸秆气化发电采用内燃机发电,发动机的高温尾气(510度)换热后刚好用于秸秆的烘干。三来是秸秆气化发电过程中的副产品秸秆炭,可采用固碳封存的方式还田,每吨的秸秆炭可以固碳封存3.5吨的二氧化碳,因此,秸秆此番的绿色甲醇之旅不但是零碳之旅,而且是负碳之旅了。
可能有人要问,那么小的发电项目,那发电的成本还不高的吓死人?实际上还真不是,虽然可能比光伏、风电的发电成本高,但不会高过国家电网的用电价格,只要等于或者少于国家电网的供电价格,那就存在优势,毕竟这是绿电、性价比高。
国家对于企业建设自发自用新能源自备电站总体上是持鼓励态度的,国家发改委、工信部、财政部、人民银行于2018年共同发布的《关于做好2018年降成本重点工作的通知》提出,要合理降低用能成本,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自建分布式能源,支持新能源发电与用能企业就近就地进行交易。
秸秆预处理加工基地的绿电解决了,也为秸秆的播种、收割、运输车辆设备使用绿电提供了绿电来源,秸秆运输的车辆在运送秸秆散料或颗粒成品之后,可以充饱绿电再去干活了。
随着绿色甲醇产业的发展,分布式秸秆微电站可以顺应绿电市场的需求规模,整乡规划、整县规划,在有秸秆的地方、有绿电需求的地方,布局和建设秸秆微电站,哪怕装机规模很小、哪怕只有0.1兆瓦、0.05兆瓦,秸秆微电站星罗棋布、覆盖广阔乡村,这样秸秆制绿色甲醇的零碳之旅或负碳之旅也就可以实现了。
(本文作者:北京乡电电力有限公司董事长 袁英江)
分享:
|